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团体标准

关于紫竹高新区创新发展实践探索的调研

2013年 11月 19日

 

 科技发展研究

11期(总第 330期)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201368

编者按:高新区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紫竹高新区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本期简报基于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1的研究成果,对紫竹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研究分析,供参考。

体制机制创新助推紫竹走上创新发展快车道

——关于紫竹高新区创新发展实践探索的调研

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 紫竹)由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紫江集团、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等七家股东单位共同投资组建,20026月奠基建设,2003年被列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16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紫竹地处闵行,与奉贤交界。虽然 1986年上海交大就已入驻,但建设之初的紫竹,只是闵行区经济最落后的区块,到处是凌乱的农舍和简陋的厂房。在紫竹建设高新区,符合上海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有利条件是地处上海、背靠大学的区位优势和科技、教育、人才、

金融等资源优势明显;不利条件是起步较晚,产业基础、配套环境和建设人才等储备不足,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够。要发挥后发优势,紫竹必须顺势而为、扬长避短。

紫竹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海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研发向东转移的大背景,得益于其体制机制的创新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把握发展机遇能力,以及所形成的撬动邻近高校院所、所在地方政府和所处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创业资源的能力。

一、紫竹的成功首先在于抓住了全球产业变革的机遇

上世纪 90年代初,全球涌现出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即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全球化转移。2000年以来,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态势快速升温。这一态势为紫竹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首先,抓住产业发展中的研发环节,相当于为紫竹所倚靠的科教资源找到了转化之桥,通过产业研发活动,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科教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其次,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地,能够迅速扩大紫竹影响力,有利于提升紫竹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能力,也有助于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基于此,紫竹建设之初就明确 依靠大学、研发为主 的定位,强调高起点规划、生态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产业布局上,瞄准全球科技变革孕育的新兴领域和传统产业催生的新兴方向,聚焦数字技术、软件技术、新材料、光通信器件与系统、微机电、生命科技等六大主导产业。通过吸引各类国家级工程中心、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以及高科技企业,形成上下游产品衔接的产业链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截至 2012年底,累计吸引入驻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风险投资公司及高科技制造企业 480家,其中外资企业 107家;累计吸引合同外资 38亿美元,外资投资总额 80亿美元,内资 200亿元人民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为 13089件和 7844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分别为 94%和 85%2012年,紫竹高新区实现总产值 118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达 351亿元,出口创汇 23亿美元,税收贡献达 31亿元,利润总额达 67亿元;千人拥有发明专利累计授权数为 332件,千人当年重要知识产权授权数 53件,千人拥有商标数 4.7个。

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民营企业担当开发主体

不同于我国各级高新区建设的传统做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开发主体和定位为政府派出机构的管委会管理构架,紫竹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紫竹开发公司——上海紫竹高新区(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2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上海紫江集团和紫江企业集团各占股 50.25%4.75%、市属投资公司联合投资占股 20%、闵行区和吴泾镇所属资产投资公司各占 10%、上海交大所属投资公司和基金会各占 2.5%(图

1)。紫竹股权结构的创新,带来的是园区开发理念和服务模式的转变,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这种格局下形成良性互动。


一方面,盈利模式决定紫竹开发公司必须当好 服务者。根据规划,紫竹开发公司盈利模式,前期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和政府扶持资金为主。其中,政府扶持资金为园区内企业所缴纳市、区两级税收收入,以及园区土地出让金区级地方部分,列入上海市和闵行区两级政府预算,建立专项资金。后期则是通过提供研发、生产、办公、生活、金融等配套服务和房地产开发获得收益。

为当好服务者,从构架上,紫竹开发公司下设城区管理、信息数

码港、数字创意港、小镇发展、酒店服务、半岛地产、创业投资、人力资源等八个职能分公司,通过不同的角度为入驻项目提供 一站式全过程、高质量、专业化服务。从机制上,紫竹提出,一是开发公司员工收入与园区企业效益挂钩,建立开发公司及其员工和园区企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激发员工的服务热情。二是设立客户 3小时快速反应与项目专职经理机制,投资者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该机制得到及时解决。三是以社团形式成立紫竹商会和紫竹科协,搭建园内企业、科研人员与园区开发公司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渠道,引导园区内企业和科研人员参与建设和管理。目前,紫竹高新区已经正式通过了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 ISO9001ISO14001的双认证工作,成为上海市第四家双优园区,确保为入驻企业提供超五星级的服务品质。

另一方面,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和环境营造,充当引路人催化剂在紫竹,政府从传统意义上的主导开发,转变为以服务和管理社会、调整市场为主要职能,强调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环境营造,为开发主体和园内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某种意义上是起到了 后退一步、站高一层 的作用。一是规划引导,从紫竹产权结构设计,到开发公司职能设置,再到园区发展定位及产业方向,市区两级政府把握大方向,起到 引路人的作用。二是政策支持,通过在财税优惠、土地价格、项目审批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三是环境营造,市区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紫竹设立办事窗口,提供高效透明的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程序,实现了项目快速落地。投资 9000万美元的尚阳科技就是很好的案例,从经营范围论证到获得工商执照,由市区相关部门再到国家有关部门,仅用 16个工作日就完成常规需要 3个月的工作流程。

将民营资本引入高新区的建设,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是紫竹对

我国高新区开发模式的创新。其意义在于: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股权设计,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过多干预社会经济和企业内部事务的弊端,使政府真正能投身宏观管理和环境营造;而且以企业经营的形式,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最大化地提高了园区建设过程的资源配置效率,真正实现了政府引导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

三、建立了协同互动的三区联动发展模式

园区、校区和社区的融合、联动发展是紫竹的活力所在。除在股权结构上体现了三区联动理念外,从规划布局上,紫竹综合考虑产业功能、创新功能与城市功能,将园区规划为研发基地、大学园区和紫竹配套区三部分组成。具体做法上:

一是以高校为依托,积聚高端创新资源。以理工科见长的上海交大和以人文为特色的华师大,拥有百名院士、千名教授、万名科研人才和超过 5万名学生的人才储备量,成为紫竹强大的 智囊中心。两所学校的优势学科相继移师紫竹园内。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组织工程研究与开发中心、国家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已在紫竹安家,更多国家级科研项目落户紫竹。在人才高地的吸引下,微软研究院、英特尔、欧姆龙、SMC等也先后在紫竹设立区域甚至全球研发中心。

二是下大力气促进高校与园内企业对接。建园之初紫竹就先后与上海交大和华师大签署校企共建协议,投入 10多亿元引导两所高校融入园区发展,两所高校则为园内企业 度身定制专业人才,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到紫竹兼职或创业。2006年由闵行区政府牵头,紫竹与上海交大、华师大、吴泾镇,建立 三区联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资源共享,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高校以联合开发、共建基地、开放实验室、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与园内企业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紫竹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促进

高校与园内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成为两所高校科研成果落地的首

选。微软、意法半导体、欧姆龙等企业也与园内高校建立了联合开发、双向兼职与创业、大学生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三是努力营造适宜的创新创业环境。紫竹以孵化器建设为抓手,为高校师生和企业科研人员创业,提供技术、资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例如,紫竹创业中心为创业企业提供场地、租金、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及人事、财务等专业化服务。 2011年,紫竹创业中心在孵企业总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6220.87万元,同比增长 93.9%;又如, YBC2紫竹办在 YBC全国网络中首创创业启动资金+导师公益辅导+品牌宣传推广多方位服务和基础扶持+接力扶持+创业之星扶持三阶段创业孵化模式,积极助推科技创业。

四、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合理规划园区

宜居、宜创业的环境是紫竹创新升级的润滑剂和加速器。紫竹规划上借鉴了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等园区的经验和理念,以 生态、人文、科技为主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力争创造一个居住、创业两相宜的人文生态环境。园区一期总占地面积 13平方公里,规划为大学园区、研发及孵化基地和紫竹配套区三部分。


其中:大学园区,以上海交大和华师大为核心,通过校企互动合作,充分发挥大学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总占地面积 7000亩。研发基,瞄准世界科技革命中涌现的新领域和传统产业的新方向,吸引各类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入驻,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基地和高层次人才的积聚高地。紫竹配套区,东、南两面环绕黄浦江,占地面积约 5600亩,通过高密度的绿化、生态化的建设,为进驻园区的企业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居住环境。具体规划中:

一是合理规划园区规模与功能布局园区的规模,是规划的核心问题。在规模大小的取舍上,紫竹从产业定位出发,从功能打造出发,综合考虑园区运营管理成本,以及与周边区域的协同互补。例如紫竹入驻企业以研发和总部为主,产业规模化发展则向周边区域扩散。因此园区首先开发了占地不到 2.5平方公里的研发基地和投资大学园区的核心建设。

二是注重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的品质。园区总体规划设计了充足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为后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后勤保障。在紫竹的用地构成中,为生活服务配套的浦江森林半岛所占比率和研发基地几乎相等,从一开始就为仅 3.8 km2的产业用地匹配了 3.73 km2的生活配套服务用地,并使东川路生活广场配套区紧邻产业用地和大学校区。

三是打造绿色、生态的科技园区。紫竹绿化率超过 50%,园区周边有 60米左右的防护绿带,研发基地周围 1公里以内无电磁波干扰、无污染源、无震动源、无虫害。同时,从长远利益和生态效益出发,规划者把黄浦江沿岸纳入为紫竹开发范畴,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将水面引入研发基地中心的数码信息港以及大学园区,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此外,紫竹还注重引入多样的行为主体,提供良好的、自由、开放的空间与氛围,为紫竹加快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格局、实现持续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几点启示

紫竹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快速发展,并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其实践经验和成功因素对我国高新区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是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紫竹的成功奥秘就在于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权结构和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开发区将带来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它表现为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竞争力,对政府主导型开发区可以形成比较和竞争效应。

二是注重服务效率提升。紫竹的探索表明,园区要发展,企业是主体,服务是关键。我国高新区在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应把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作为园区管理的 牛鼻子。要加强和改进政府管理,要加快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和公共服务机构,搭建各类专业服务平台。

三是注重产城融合发展。紫竹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打造了一个汇集居住休憩、人文教育、购物消费、休闲娱乐和医疗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大型生态社区。高新区的发展,既要做好产业规划和引导,集聚高端产业要素,还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要建设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